掌握百助方法论

——记2018年第13周百助人大会(BZPM)CEO程磊分享

2018-04-14 21:07:53 作者: 管理员 点击量: 下一篇 上一篇
    刚才的转正述职报告,我觉得刘良玉分享的最后一张图挺好的。以前经常有人问我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的关系?这是要以他的里程碑为界限的,在里程碑之前是不成正比的,因为在这之前的付出往往是没有回报的,没到那个度,你会发现你的很多努力没有任何回报,这时候就觉得世界对我不公平,老天爷对我不公平,为什么我总是这么悲催?很多人就是这样,一生都在怨天尤人,因为他永远都达不到这样的里程碑。但是就像刘良玉所说的,一旦你越过了以后,你会发现它也不完全成简单的线性正比的关系,而是成指数型正相关的关系。
    我在2016年拿到很多荣誉,拿到政府很多部门的奖项。当时我跟别人说:“我今天得到的远远超出我付出的,我内心当中会有疑惑,会问自己得到的这么多是不是有些不妥,会不会有什么问题。”我会反过来思考这些问题,后来,有一些很有智慧的前辈和我说:“这是你前面十几年的积累,才有了现在的这些回报。”其实,人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往后,过了里程碑的时候,你会发现这里的曲线在高速的往上延伸,在延伸的过程中,你会感觉到自己得到的和付出的不成正比了,已经远远超出你所付出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自然而然会有更多地溢出,会觉得很多东西不应该只是我个人拥有,我也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身边更多应该帮助的人,这就是一个获得使命感的心路历程。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这样的体验,这个体验的前提是你必须经历前面痛苦的过程,而这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工作积累的过程。看你积累多长时间,可能我的积累时间需要十年,十年如一日,朝着一个方向奔跑,基本上每天都跑十五个小时,三百六十五天不带停地奔跑,奔跑了十年之后,很开心的是在我三十岁的时候体验到这样的感觉,你们什么时候能体验到这样的感觉?在你三十岁、四十岁还是这辈子永远都体验不到呢?这要看前面的路你要走多久!
    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,今天我想简单地分享一下这一周的行程。这一周和平时稍微有一些不同,前两天在公司度过,这两天的工作安排的特别满,因为到月底需要进行绩效面谈和KPI制定。从早到晚事情很多,尤其是外面的一些朋友要来公司合作洽谈,实际上和公司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,找到我之后,我给他安排一个具体的负责人对接即可,但是他说一定要和我见面。其实跟我见面也没什么用,具体的业务已经不是我谈了,找到我之后,我还是要找别人对接,但是他觉得不行,还是要和我见面。可是我现在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快排到晚上12点了,我说要么你晚上12点以后来找我,他一听这么晚不愿意来,那我也没办法。基本上前两天在公司感觉非常的充实,时间很紧迫,因为后面几天要出差。到了第三天,去合肥参加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,我们小组四十个人中,级别都很高,刚刚在下来开会之前,简单地看了下通讯录,有省发改委主任、省经信委主任、省统计局主任、省金融办主任、徽商银行行长、农业银行安徽分行行长等。基本上都是省内的牛人,我们马鞍山就去了两个人,一个是我,一个是马钢原董事长高海建,很显然这是一个规格很高的会议。当经济委员会的专职副主任在做人物介绍的时候,介绍到我时,专门指出程磊是这次参会人中最年轻的,我看了下现场基本上都是60后的,70后的都很少,是一些女学者,还有几个高校的校长。在省内这种感觉还是很舒服,感觉自己在安徽省是个人物了,自我感觉到哪去别人可能会高看一眼,毕竟阶层不一样了。
    紧跟着那天晚上去了北京,当我一下高铁的时候,北京火车站人很多,其中年轻人也很多,埋着头往前冲,瞬间一下子感觉心情特别压抑,觉得北京这个地方压力很大,我这么一个人物到了北京发现谁也不认识我了,变成小人物了。这种情况下,一开始想去买张地铁票,看到买票的队伍排得很长,好不容易排到自己的时候一摸口袋发现没有零钱,又想着到旁边买票但是又不太方便,我想算了,不坐地铁了,奢侈一把去打车,打车的队伍排得更长,排到自己至少要两三个小时,结果还是回来买票坐地铁。来回这样折腾了一个多小时,最后终于坐上了地铁,坐上地铁之后发现到的站距离我的酒店还有三公里的路程,还得坐公交,大半夜的等公交也费劲。正好看到公交站台旁边有共享单车,之前在马鞍山我也没骑过,索性就扫一下吧,到底是扫ofo还是摩拜?打开手机微信,看到摩拜,就打算扫摩拜,但看到路边上ofo好像多一点,找了半天才找到一辆小红车,之前没用过,发现自己不会弄,晚上天黑看不见,手机摄像头打开拍照也拍不了,更扫不了码,折腾了半天总算是把锁打开了。然后我骑车前往酒店,好多年都没骑过车了,骑得时候还有点不太顺手,毕竟一只手还拿着手机看导航,有点不太安全,就把手机放在口袋里面听导航的声音,还好路程不算远我就把路线记住了。骑车的过程中,车来车往,骑车的人也很多,路边也有大量走路的人,感觉压力特别大,好不容易到了酒店门口,扫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关车锁。我就在想车锁该怎么关,应该扫一下或者在APP上点一下,发现不会用关车锁的功能,也是折腾了半天之后发现车锁上本身有个开关,很简单的关下就行了。这些坐地铁,骑单车的经历,感觉北京人可能早就已经用的滚瓜烂熟了,我自诩是互联网专业人士,这一路折腾了半天,也是挺可笑的,就这样度过了在北京第一天的时光。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,我立马在想,这种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过程,这样心路历程的体验,它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,我立马想到了大家,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去体验,要不然的话,我们长时间呆在马鞍山,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差距在哪了,所以基于这一点,我立马打电话给周慧,我说:“给你发个任务,我们要建立一套全面的、全公司所有人外出学习培养的体系,以后在公司里面,不同级别的,不同岗位的,不同年限的人,必须要按照公司给它固定下来的时间周期,让他出去,逼他出去,不能老是呆在马鞍山,一定要走出去,你不走出去的话,这种感受你是不可能有的。”比如,我们现在的面谈定了,每个月要面谈两次,一开始就有反对的声音,说每个月面谈的内容都一样,上个月问过这些问题,这个月又再问一遍,这不就重复了吗?刚开始,我一度还真是觉得有点问题,要不每个月的面谈内容改一下,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。虽然每个月干的是重复的事情,但是干的内容不一样,每天干的是重复的事情,但是体会可能不一样,所以很有必要去做这些事情,而且必须要把这些事情定到制度里去,让制度来逼迫你,推动你去做这些事情。如果没有制度,我今天想出差就出差,我不想出差就不出差,有的人加入公司两三年了,但是一次都没出过差,他觉得我是一个技术,我是一个对内的工作者,因此没有出差的机会。相反的情况,有的业务人员出差频率很高,隔三差五的出差,所以我又在考虑,这么高频率的出差有没有给业务的发展带来明显的帮助?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,作为公司要去考虑的事情。当我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,我就要考虑整个公司不同身份的人,应该同样的来感受这样的事情。
    然后,周四,周五两天的时间,我安排的非常满,周四的上午拜访了360公司,连续面谈了4拨人,有联盟的、有360安全卫士的、也是与我们业务最紧密的部门,也有360海外的、还有汽车安全的,听到了不少信息,学到了不少东西,最主要的一点是解决了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隐患。上午帮业务部门、研发部门把360这边的事情搞定之后,紧跟着我和周慧去一些国家部委,这么多年来,也是第一次拜访国家部委,因为以前觉得够不着,现在觉得好像可以试试看了,因为做了前期准备,所以第一次去拜访,就约了不少人。下午,一开始我们去的是国家信息中心,这名字听着就很高大上吧,然后,我们去了共青团中央,周慧还专门在共青团中央门口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,朋友圈评论里很多人都在膜拜。周五,我们一早就安排去了民建中央,就是我个人的民主党派的中央委员会,我也拍了张照片,发到我们民建的马鞍山群里,群里很多人也在膜拜。然后我们又拜访了国家发改委,是不是很厉害,之后我们又拜访了全国工商联,跟他们聊的内容都是:李彦宏、刘强东、雷军这些人。因为这几个人刚好都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,副会长。在整个行程结束之后,当天晚上返程。
    这就是大致上这一周的出差情况,我为什么要介绍整个出差的细节?原因是我想跟大家说下这一次去北京出差的体验,因为前前后后一周的时间,刚好这一次咱们公司大概有十来个人都在北京出差,有些人是周一去的周三回,有些人是周二去的周五回,分了好几拨。在跟大家一起相处的过程当中,我就发现我们的出差有很多问题,问题就是一些人并没有按照我们以前所规划的出差的流程来做事情。我们是什么流程呢?作为百助来说,我一直在强调一个方法论,经常讲的百助方法论是什么呢?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我们的任务制度,作为出差来说,它是我们任务制中重要的一个板块,大家如果出差的话,你会看到我们的任务里面有一个出差模板的这么一个选项。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,我就发现大家并没有按照这个流程去做,或者没有真正的领会这个流程的价值。我不讲其他人,就讲我自己这一次的出差,我就觉得规划的比其他人好,其实我的时间很有限,并没有什么时间真正认真的静下心来去想这次出差要怎么去拜访,但是我抽出零散的一点时间来约人,而且是第一次拜访这些国家部委,跟这些人都不算太熟,顶多也就是之前在某一场活动上见过一次面而已,有的甚至连面都没见过,只是打过电话,之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,但是我严格的按照出差的流程来做,最后得到了非常多的回报。按流程来做事,效果就会非常好。我们百助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样的?我们的任务制到底是什么样的?我简单地概括为三句话:事前定方案,事中多记录,事后做总结!每一件事情,你按照这三句话来做,只要这三句话你都做到了,那就说明还行,至于你有时候考虑的没有那么周全,哪一个人刚开始就能面面俱到呢?这都要有一个过程的,但是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正确的方法之上的,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才有价值。
    最近我看了几本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书,现在的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这么快速地发展,原因是最近人工智能加入了神经学习算法,很多人可能不懂,什么是神经学习?神经学习就是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。举个例子,从左至右,左边是所拥有的基础数据,比如,今天你遇到一些事情,这些事情就是左边的基础数据,今天你要出差了,出差的过程就是左边的基础数据。右边是我们想达到的结果,干任何事情我们都是有目标的,想谈成这笔业务,想了解360的政策,这就是我们要的结果。中间应该是什么呢?以前传统的人工智能方式中间是在不停地打标签,现在叫神经学习,神经算法,就好比我们的毛细血管一根根管道一样,中间是大量的管道,可以理解成我们小时候玩的《水管玛丽》游戏。中间有各种各样的水管,把基础数据放进加水的水管里,有的是走不通的,有的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,经过长时间的训练,长时间的循环,最终我们达到目标的概率就会不断地增加。其实,这就是我们个人成长的过程,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完全的效仿我们人类成长的过程。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会,今天为什么有的人做事能力很强,有的人上知天文,下晓地理,有的人遇到一件新鲜的事物,理解能力特别地快,悟性特别地高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在他过往的这些年当中,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,做事方式,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算法,当他把这套算法在他整个生命当中不停地重复运算,也就是说数据在不停地加大。我掌握了一套出差的方法,我第一次出差得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,我用同样的方法,出差10次,当我第11在出差的时候,我得到的出差结果还能不如我第一次吗?是不是会有极大地进步呢?如果我不掌握一个固定的方法,我每次都是随性,有的人讲我很随性,动不动就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,干什么事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看似好像很牛逼,但是成功的人做事方法一定不是这样。有少数人确实天资聪颖,但是所有栽跟头的往往都是这些小聪明的人,小聪明和大智慧是两码事,聪明和智慧是不能划等号的,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往往不是人的智力,而是人的习惯。那什么是习惯,习惯就是一种方法,总体来说,每个人的智力差别不大,可能有人稍微聪明一点,有人稍微笨一点。我之前看过一个统计,据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智力还比较低,这样看来,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智力很高的,但他一定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,他一定掌握了很好的习惯和方法。今天,我们在强调我们的学习方法——百助方法论,我们的任务跟踪制度,我提到的三点。
    比如,我们公司最典型的就是写活动方案,马上我们要去巴厘岛了,现在我们写了几十页纸的方案,面面俱到,对于新人来说,看到这样的方案简直震惊了,心想举办一次活动,不是已经找了旅行社了吗?用得着我们自己搞这么复杂吗?但是曾经有去过黄山的同学,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这次巴厘岛会写这么详尽的方案,我们50多人去爬黄山,虽然没有做过统计,但是我敢确信,全国范围内,不会有几家公司,几十人一起爬黄山,一个不放弃,一个不掉队,最终所有人都能爬上天都峰的。我们凭什么做到了?难道我们公司的人都有运动员那样强壮的身体吗?不是。还有像夏静、程瑞这样的,还有好多女生在爬山的时候腿都发抖,但是为什么最后我们都爬上峰顶了呢?没有百助方法论,你能上的去吗?有的人跟我说,他之前去过黄山两次,没有爬上峰顶,但是这一次他爬上了峰顶。这就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,你一个人去做这个事情可能做不成,但是我们一起去做的时候,你就做成了,你就领略到你一个人没有办法去领略的风景,这就是百助这个团队,这个平台的价值。举个例子,这一次出差我就感觉很多人规划的不合理,具体我就不点名了。出差的时候我问有些人明天你们到哪去?很多人说,明天早上我再联系,之前根本就没有联系过。当第二天中午吃完饭的时候,没事干了,这时候说,我马上打电话约人。这之前压根就没有规划,这时候就会导致全天见不了几个人,而且见的都是可见可不见的人,临时性打电话约的人能有什么价值,就好像我们公司里面,人家想约我,不提前几天能约到我吗?那就说明约我还有点价值,约的人召之即来,挥之即去,这样的人是没有价值的,起不到什么作用。要想让这次出差发挥真正的价值,提前要有预判,我要去见哪些人,什么样的人是有价值的,只有你提前有完备的方案,在事终的时候你可能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。再举个例子,这次我们的桔梗软件站,onebox上线之后才能想到我们要改什么样的页面版本,要加360信息流。为什么之前测试那么长的时间不加呢?我们一下打过去一大笔款,这次页面优化,若是提高了百分之五,或者降低百分之五,为什么提前不做充分的验证呢?你说等上线之后我再去慢慢的验证,如果是最后验证成功了,能提高百分之五,那就意味着前面每天造成几万元的损失,为什么不考虑这个问题呢?这个事情为什么不能提前做呢?明知道这是件很大的事情,到事终再去做,可能自己还不以为然,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按照百助的方法论做事情。基于这三个例子,正好横跨三个部门,所以在北京的时候,我立马给顾岑岑和陶平打电话,跟他们说:“我们的任务跟踪线上的系统要进行完善,主要完善的因素有哪些?至少目前能看得见的两个弊端。第一个,落实不力,很多事情难以推行下去,比如有件事情需要处理,我们随手的习惯可能是打电话,让别人把这件事办了,就把电话挂了,到底对方帮不帮你办这件事呢?办完了之后有没有跟你汇报,过了几天之后,想起来发现,这件事压根就没办,那我可能要去处罚你,但处罚并没有用,事情的损失已经造成了。那我们以后能不能养成这种习惯,所有事情都是直接从任务里发起,不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,做一个手机版的页面,当让某人去干一些事情的时候,先在系统中把要干的事情发出去,发完之后,手机上有一个电话的按钮,愿意打电话强调一下就可以打电话,若不愿意打电话不打也没关系。我希望把我们的事情跟踪下去,保证不丢失。我们定出差模板,定了要按出差的流程去做,那就把模板定死,让你逃避不了。当你出差的前一个星期,就要有提前合理的规划,不符合这个条件就不让你出差,这就逼着你不得不思考清楚,没有办法让每一个人都主动性的去做事。作为公司来说,只能用公司的方式,让系统变得更加地智能,让智能化的系统来推动我们每个人去做事情,这个是我思考的问题。第二个,我考虑的是容易过左,什么是容易过左?就是过于激进,比如,不考虑接收人能否把这件事情做成,反正我把任务发了,到时候你做不完我就扣你分,最后就容易滋生矛盾。明明已经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了,我一天只能做两件事,你一天给我安排了5件事情,那我怎么干呢?到最后要不就是滋生矛盾,要不就是弄虚作假,肯定就是这两种结果,这也是不能发生的。所以我们在制作系统的过程当中,我们在给对方发任务的时候,系统最好能提醒我这个人已经有多少任务了,你是否要考虑这个任务要发给别人,或者说你一定要让他做,是不是要考虑改一下时间。一切的东西,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,公司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定死,从来没有说过公司的制度不允许改,今天这家公司的任何制度都可以改。只要你能提出有理有据的优化建议,能够说服大家,能够打消我们的顾虑,你的优化建议确实是更好的,我们采取了你的优化建议还会给你加分,这样的人还会重用,以后还会考虑让你优先升职,制度永远不是死的。最后,希望大家能够用好我们的百助方法论,能成为每个人的习惯,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,谢谢大家!